世界有影响”、二类品牌专业“特色鲜明、全省一流”的建设总体目标,以指导性基本要求(附件2、3)为指导,认真制定各专业点建设方案(附件4)和任务书(附件5、6)。项目目标任务不得低于指导性基本要求,也不得低于申报时提出的目标任务,如有违反将撤销立项。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经省教育厅备案后,将作为项目实施、绩效考核、检查验收的依据。已经备案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不得随意调整或变更。如确因特殊情况必须进行调整或变更的,须由学校组织专家论证并签署意见,重新报省教育厅备案后方可实施。
三、一类品牌专业建设期为4年,二类品牌专业建设期为3年,从2020年1月1日开始计算。省教育厅将按粤教职函〔2018〕194 号文件要求,加强项目管理,对项目建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评价。
四、各有关高职院校要将品牌专业建设与专业群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配置资源,提高建设成效。
五、请有关高职院校于2020年1月10日前将有关材料纸质版一式一份报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处,电子版发至pengtzyjy2@126.com,邮件主题:学校全称+品牌专业项目任务书。材料清单:正式公文(纸质版和PDF扫描件),建设方案、任务书(纸质版和word版)。
联系人:彭涛,联系电话:(020)37629455。
附件:1.2018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名单
2.广东省高职教育一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指导性基本要求
3.广东省高职教育二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指导性基本要求
4.广东省高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方案5.广东省高职教育一类品牌专业项目任务书
6.广东省高职教育二类品牌专业项目任务书
广东省教育厅
2019年12月10日
附件1
2018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新) |
专业代码(新)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类别 |
备注 |
1 |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560102 |
孟鑫沛 |
一类品牌 |
|
2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 |
520304 |
黄铁兰 |
一类品牌 |
撤销二类品牌专业立项 |
3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工业设计 |
560118 |
丘永亮 |
一类品牌 |
|
4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
520801 |
刘晓冰 |
一类品牌 |
|
5 |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 |
600201 |
曹成涛 |
一类品牌 |
|
6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
畜牧兽医 |
510301 |
刘思伽 |
一类品牌 |
|
7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
电子商务 |
630801 |
林海 |
一类品牌 |
撤销二类品牌专业立项 |
8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
汽车车身维修技术 |
600210 |
吴云溪 |
一类品牌 |
|
9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 |
510113 |
尹凯丹 |
一类品牌 |
|
10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产品艺术设计 |
650105 |
伏波 |
一类品牌 |
|
11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精细化工技术 |
570205 |
朱永闯 |
一类品牌 |
|
12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艺 |
580410 |
王家馨 |
一类品牌 |
|
13 |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
工商企业管理 |
630601 |
谭福河 |
一类品牌 |
|
14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610201 |
王金兰 |
一类品牌 |
|
15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微电子技术 |
610103 |
许志良 |
一类品牌 |
撤销二类品牌专业立项 |
16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移动通信技术 |
610302 |
刘俊 |
一类品牌 |
|
17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港口与航运管理 |
600308 |
向吉英 |
一类品牌 |
|
18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通信技术 |
610301 |
王永学 |
一类品牌 |
|
19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610119 |
万其明 |
一类品牌 |
撤销二类品牌专业立项 |
20 |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
包装策划与设计 |
580202 |
张峻岭 |
二类品牌 |
|
21 |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
会计 |
630302 |
葛新旗 |
二类品牌 |
|
22 |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610119 |
曹文梁 |
二类品牌 |
|
23 |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
610215 |
王雪松 |
二类品牌 |
|
24 |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
酒店管理 |
640105 |
陈瑞萍 |
二类品牌 |
|
25 |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
建筑工程技术 |
540301 |
王春宁 |
二类品牌 |
|
26 |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
会计 |
630302 |
黄正瑞 |
二类品牌 |
|
27 |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610202 |
易文周 |
二类品牌 |
|
28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 |
520305 |
王战 |
二类品牌 |
|
29 |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
电子商务 |
630801 |
易伟义 |
二类品牌 |
|
30 |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
工商企业管理 |
630601 |
贾丹华 |
二类品牌 |
|
31 |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610201 |
唐新宇 |
二类品牌 |
|
32 |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
电子商务 |
630801 |
周胜安 |
二类品牌 |
|
33 |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
商务英语 |
670202 |
吴国初 |
二类品牌 |
|
34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
安全健康与环保 |
520901 |
郭璐璐 |
二类品牌 |
|
35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560309 |
刘凯 |
二类品牌 |
|
36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610119 |
李建波 |
二类品牌 |
|
37 |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建筑工程技术 |
540301 |
贾世平 |
二类品牌 |
|
38 |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建筑室内设计 |
540104 |
赵卫锋 |
二类品牌 |
|
39 |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 |
中药学 |
620302 |
伍卫红 |
二类品牌 |
|
40 |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会展策划与管理 |
640301 |
曾艳英 |
二类品牌 |
|
41 |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汽车电子技术 |
560703 |
郭海龙 |
二类品牌 |
|
42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
610215 |
张军 |
二类品牌 |
|
43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560309 |
尹海昌 |
二类品牌 |
|
44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
商务英语 |
670202 |
吴石梅 |
二类品牌 |
|
45 |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
软件技术 |
610205 |
陈刚 |
二类品牌 |
|
46 |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
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 |
630607 |
刘隽 |
二类品牌 |
|
47 |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
中药学 |
620302 |
陈少珍 |
二类品牌 |
|
48 |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 |
护理 |
620201 |
李燕飞 |
二类品牌 |
|
49 |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
学前教育 |
670102K |
吴国彬 |
二类品牌 |
|
50 |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
音乐教育 |
650219 |
邓永业 |
二类品牌 |
|
51 |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
会计 |
630302 |
何玉英 |
二类品牌 |
|
52 |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
软件技术 |
610205 |
梁英坚 |
二类品牌 |
|
53 |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
电子商务 |
630801 |
佘碧蓉 |
二类品牌 |
|
54 |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
金融管理 |
630201 |
刘喜民 |
二类品牌 |
|
55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产品艺术设计 |
650105 |
何小娟 |
二类品牌 |
|
56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
610101 |
刘宇容 |
二类品牌 |
|
57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物流管理 |
630903 |
黄建辉 |
二类品牌 |
|
58 |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650108 |
和健 |
二类品牌 |
|
59 |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
旅游管理 |
640101 |
赵莹雪 |
二类品牌 |
|
60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环境工程技术 |
520804 |
万俊杰 |
二类品牌 |
|
61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旅游管理 |
640101 |
张成玉 |
二类品牌 |
|
62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食品加工技术 |
590101 |
李平凡 |
二类品牌 |
|
63 |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
林业技术 |
510201 |
陈日东 |
二类品牌 |
|
64 |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
园林技术 |
510202 |
黄东兵 |
二类品牌 |
|
65 |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
610210 |
郭婷婷 |
二类品牌 |
|
66 |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
英语教育 |
670106K |
徐苏燕 |
二类品牌 |
|
67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
食品营养与检测 |
590107 |
王海波 |
二类品牌 |
|
68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
药品经营与管理 |
590301 |
段文海 |
二类品牌 |
|
69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
610215 |
黄红梅 |
二类品牌 |
|
70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 |
530105 |
王敏 |
二类品牌 |
|
71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
560204 |
陶素连 |
二类品牌 |
|
72 |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
运动训练 |
670401 |
徐承建 |
二类品牌 |
|
73 |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
650102 |
陈文武 |
二类品牌 |
|
74 |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
音乐表演 |
650219 |
陈宇晖 |
二类品牌 |
|
75 |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
软件技术 |
610205 |
林健 |
二类品牌 |
|
76 |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
通信技术 |
610301 |
蒋燕 |
二类品牌 |
|
77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 |
580101 |
梁冬 |
二类品牌 |
|
78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560301 |
向卫兵 |
二类品牌 |
|
79 |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
工程造价 |
540502 |
劳锦洪 |
二类品牌 |
|
80 |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
建筑设计 |
540101 |
刘境奇 |
二类品牌 |
|
81 |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
540701 |
廖晓波 |
二类品牌 |
|
82 |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
工程造价 |
540502 |
黄琛 |
二类品牌 |
|
83 |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
国际金融 |
630202 |
邓华丽 |
二类品牌 |
|
84 |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
酒店管理 |
640105 |
饶雪梅 |
二类品牌 |
|
85 |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
餐饮管理 |
640201 |
丘巴比 |
二类品牌 |
|
86 |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
610210 |
王世安 |
二类品牌 |
|
87 |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
电子商务 |
630801 |
蔡光荣 |
二类品牌 |
|
88 |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
软件技术 |
610205 |
肖伟 |
二类品牌 |
|
89 |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610202 |
谢赞福 |
二类品牌 |
|
90 |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
物流管理 |
630903 |
许智科 |
二类品牌 |
|
91 |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
会展策划与管理 |
640301 |
曾三军 |
二类品牌 |
|
92 |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 |
600410 |
李文攀 |
二类品牌 |
|
93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560302 |
熊志金 |
二类品牌 |
|
94 |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610201 |
王宇川 |
二类品牌 |
|
95 |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560301 |
张方阳 |
二类品牌 |
|
96 |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
物流管理 |
630903 |
姚镇城 |
二类品牌 |
|
97 |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
会计 |
630302 |
王宏道 |
二类品牌 |
|
98 |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610202 |
林龙健 |
二类品牌 |
|
99 |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口腔医学技术 |
620405 |
魏珊 |
二类品牌 |
|
100 |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药学 |
620301 |
梁可 |
二类品牌 |
|
101 |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
旅游管理 |
640101 |
李卫忠 |
二类品牌 |
|
102 |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560113 |
王尚林 |
二类品牌 |
|
103 |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
学前教育 |
670102K |
张富洪 |
二类品牌 |
|
104 |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
电子商务 |
630801 |
张秋潮 |
二类品牌 |
|
105 |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
药学 |
620301 |
吴漫晔 |
二类品牌 |
|
106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560302 |
王开 |
二类品牌 |
|
107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
石油化工技术 |
570203 |
张燕 |
二类品牌 |
|
108 |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560301 |
谢志刚 |
二类品牌 |
|
109 |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
建设工程管理 |
540501 |
庄严 |
二类品牌 |
|
110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电子商务 |
630801 |
李礼 |
二类品牌 |
|
111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计算机信息管理 |
610203 |
陈宝文 |
二类品牌 |
|
112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610201 |
汪卫明 |
二类品牌 |
|
113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560301 |
王文斌 |
二类品牌 |
|
114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建筑设计 |
540101 |
陈冠宏 |
二类品牌 |
|
115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
610213 |
池瑞楠 |
二类品牌 |
|
116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560113 |
许中明 |
二类品牌 |
|
117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560702 |
侯文胜 |
二类品牌 |
|
118 |
私立华联学院 |
市场营销 |
630701 |
张传忠 |
二类品牌 |
|
119 |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
电子商务 |
630801 |
贺慧玲 |
二类品牌 |
|
120 |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
新闻采编与制作 |
660201 |
夏玉良 |
二类品牌 |
|
121 |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护理 |
620201 |
陈晓霞 |
二类品牌 |
|
122 |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中医学 |
620103K |
张贵锋 |
二类品牌 |
|
123 |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630502 |
丁世勋 |
二类品牌 |
|
124 |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
药品生产技术 |
590202 |
赵斌 |
二类品牌 |
|
125 |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
应用电子技术 |
610102 |
熊宇 |
二类品牌 |
|
126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
电子商务 |
630801 |
郑琦 |
二类品牌 |
|
127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
家具艺术设计 |
650106 |
潘质洪 |
二类品牌 |
|
128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
软件技术 |
610205 |
何成 |
二类品牌 |
|
129 |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船舶机械工程技术 |
560502 |
苏志东 |
二类品牌 |
|
130 |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
610215 |
马维旻 |
二类品牌 |
|
附件2
广东省高职教育一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指导性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
1.综合实力。具备全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与国际接轨,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三方机构专业排名显著前移,或部分建设指标名列前茅。
2.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或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显著提高。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高,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职业期待吻合度高,就业现状满意度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3.社会认可度。新生第一志愿投档录取率达到100%或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显著提高。普通高考统考招生录取中,第一志愿投档线超过所在录取招生批次分数线20分以上或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显著提高。新生报到率达到92%以上或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显著提高。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较高。
二、分项任务
(一)教育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学分绩点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探索实施弹性学制。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搭建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等。
标志性成果: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国家级、省级),协同育人中心(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工程中心(省级),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国家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国家级、省级)等。
2.教学改革。*加快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小班教学(班额在30人以下)和分层分类教学。*研制具有世界水准、广东特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本科连贯培养、系统设计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展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专业建设成果落细落小落实到课堂上。*开展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行业企业高技能水平兼职教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的试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施以能力考核为主线的考核方式改革;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注重学生职业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探索翻转课堂和混合式课堂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推进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试点,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自主招生培养改革试点。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积极参加省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并力争获奖,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探索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机结合。
标志性成果: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省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国家级、省级),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研制项目(省级)等。
量化指标:生均教学改革及研究专项资金,毕业生的教学满意度≧90%等。
3.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实现技能对等与学分认定。对有意愿、有潜质自主创业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学生创新发明成果显著,创新创业成效明显。
标志性成果: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挑战杯等行政部门举办的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省级)等。
量化指标: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学生所占比例等。
4.学生成长与发展。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高。*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和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国内重要竞赛中获得高等级奖项,学生参与比例高。*符合条件的专业,取得国家、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达到较高比例。
标志性成果: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省)等。
量化指标:可以获取专业对口高级以上证书的专业中,应届毕业生获取高级以上证书的获取率≧30%。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所在专业大类全省高职院校上一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Χ120%,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95%,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80%,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60%,毕业生对基本工作能力总体满足度≧90%,毕业生对核心知识的总体满足度≧90%,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80%等。
5.质量保证。*开展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对于已有国际专业认证标准或行业企业认证标准的专业,力争高标准通过认证,或取得较好的评估结果。
(二)教师发展
1.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企业实践锻炼、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普通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兼职教师培训和管理,支持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管理改革,广泛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标志性成果: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国家级、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项目(省级)等。
2.专业带头人。支持专业带头人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提升专业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在全国性或国际教学或行业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
标志性成果:教学名师(国家级、省级),专业领军人才(省级),“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省级、国家级),珠江学者等。
3.教学团队。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培养或引进1-2名在全国或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教学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专家。团队成员在全国性或国际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成员影响力明显增加。每年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师培训。在国家、省信息化教学和微课大赛取得高等级奖项。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显著提高。*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标志性成果:教学团队(国家级、省级),信息化大赛、微课比赛(国家级、省级)等。
量化指标: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20;专业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30%,“双师素质”专业专任教师比例≥90%,青年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60%,专任教师人均年企业实践时间≥21.88天。具有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专业专任教师比例≥30%。校外兼职教师学年承担b和c类课程教学工作量占比。学年参加专业培训的专任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的比例≥80%。实践技能课程由高技能水平兼职教授授课的比例≥20%等。
(三)教学条件
1.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使用效果显著。*建设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程等优质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新增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重点教材或精品教材。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和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标志性成果: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国家级、省级)等。
量化指标: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校企合作开发使用的校本教材或讲义等优秀教材和最近2年出版的新教材占比80%以上等。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按照先进性要求,及时更新实训设备,提升设备的技术含量,确保实训中心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保持与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相一致,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标志性成果:实训基地(省级),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中心(省级)等。
量化指标:理工科专业生均实训设备总值≧13868元/生,文科专业生均实训设备总值≧8321元/生。理工科专业生均学年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506.65学时/生,文科专业生均学年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405.32学时/生等。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运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遵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依托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推动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质量。
标志性成果: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级)等。
(四)社会服务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或瞄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政策制定、社会实践等产生重要影响,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主动面向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和学历提升;主动面向社区开展服务、共享教育资源,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标志性成果: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点,社区教育示范校,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科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科技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
量化指标:工科专业生均学年为社会、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收入≧282元/生,文科专业生均学年为社会、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收入≧169元/生等。
(五)对外交流与合作
1.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广东自贸区建设,全面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关系。*要与至少1所境外高水平院校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建立姊妹专业关系,合作院校和境外专家深度参与品牌专业建设,探索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研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通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制订,吸引境外学生来校学习,向港澳、东南亚等地区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海外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等。
量化指标:全日制在校生中,去境外交流学生所占比例等。赴境外参加培训的专业专任教师所占比例。接收境外交流学生数量等。
2.国内合作交流。扩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与共建。*与国内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派学生,实现学生跨区域的培养合作。多次主办全国性教学交流研讨会。
量化指标:全日制在校生中,去其他学校交流学生所占比例等。
三、其他要求
1.一类品牌专业在制定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时,应在国内和境外各确定一个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标杆专业,通过自我剖析和与国内外标杆专业的比较,确定本专业建设的重点领域。
2.总体目标和分项任务部分的量化指标,除特殊专业外,各一类品牌专业在建设期满后,均必须达到。特殊专业指招生比较困难的艰苦行业、农业等相关专业。特殊专业在建设期满后,相关量化指标应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显著提高。
3.除前面用*标识的任务必须完成外,各一类品牌专业在制定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时,可以根据专业建设实际情况,在给出的任务框架内,自行制定本专业的分项任务。给出的分项任务仅供参考。
4.分项任务列出的标志性成果和量化指标,仅供参考。各一类品牌专业可以另行提出标志性成果和量化指标,但标志性成果须是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经评审产生的项目和颁发的奖励或业内公认的成果。
5.各一类品牌专业在建设期内,应至少取得5项国家级标志性成果、10项省级标志性成果。同一级别同一种标志性成果或同一项目多次立项或奖励的,只计算一次;同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双重立项或奖励的,只计算国家级。政府部门认定或非竞争性评审产生的标志性成果,须在建设期内验收通过,才能计算在内。
附件3
广东省高职教育二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指导性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
1.综合实力。具备全省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三方机构专业排名显著前移,或部分建设指标名列前茅。形成高水平、全省一流、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独具个性的专业特色。
2.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或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显著提高。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高,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职业期待吻合度高,就业现状满意度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3.社会认可度。新生第一志愿投档录取率达到95%或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显著提高。普通高考统考招生录取中,第一志愿投档线超过所在录取招生批次分数线10分以上或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显著提高。新生报到率达到90%以上或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显著提高。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较高。
二、分项任务
(一)教育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弹性学制。*创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机制,大力搭建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等,充分调动社会、行业企业参与品牌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技术标准,校企共同确定专业教学标准,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标志性成果: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国家级、省级),协同育人中心(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工程中心(省级),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国家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国家级、省级)等。
2.教学改革。*以培育和实践专业特色为主线,开展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小班教学(班额在30人以下)和分层分类教学。*研制具有世界水准、广东特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本科连贯培养、系统设计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展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开展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行业企业高技能水平兼职教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的试点。*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专业建设成果落细落小落实到课堂上。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注重学生职业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探索翻转课堂和混合式课堂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系统设计、实施实践教学,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根据培养目标落实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轮岗工作,防止和杜绝学生顶岗实习专业不对口、充当廉价劳动力等现象的发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积极参加省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并力争获奖,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推进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试点,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自主招生培养改革试点。积极探索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机结合。
标志性成果: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省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国家级、省级),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研制项目(省级)等。
量化指标:生均教学改革及研究专项资金,毕业生的教学满意度≧90%等。
3.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实现技能对等与学分认定。对有意愿、有潜质自主创业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学生创新发明成果显著,创新创业成效明显。
标志性成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省级),挑战杯等行政部门举办的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省级)等。
量化指标: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学生所占比例等。
4.学生成长与发展。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高。*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和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国内重要竞赛中获得高等级奖项,学生参与比例高。*符合条件的专业,取得国家、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达到较高比例。
标志性成果: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省)等。
量化指标:可以获取专业对口高级以上证书的专业中,应届毕业生获取高级以上证书的获取率≧30%。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所在专业大类全省高职院校上一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Χ120%,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95%,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70%,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55%,毕业生对基本工作能力总体满足度≧85%,毕业生对核心知识的总体满足度≧85%,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70%等。
5.质量保证。*开展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对于已有国际专业认证标准或行业企业认证标准的专业,力争高标准通过认证,或取得较好的评估结果。
(二)教师发展
1.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普通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兼职教师培训和管理,支持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管理改革,广泛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标志性成果: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国家级、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项目(省级)等。
2.专业带头人。支持专业带头人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提升专业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在全国、全省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
标志性成果:教学名师(国家级、省级),专业领军人才(省级),“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省级、国家级),珠江学者等。
3.教学团队。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培养或引进1-2名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教学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专家。团队成员在全省或全国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成员影响力明显增加。每年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师培训。在国家、省信息化教学和微课大赛取得高等级奖项。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显著提高。*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标志性成果:教学团队(国家级、省级),信息化大赛、微课比赛(国家级、省级)等。
量化指标: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20;专业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30%,“双师素质”专业专任教师比例≥85%,青年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55%,专任教师人均年企业实践时间≥21.88天。具有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专业专任教师比例≥30%。校外兼职教师承担b和c类课程教学工作量占比。学年参加专业培训的专任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的比例≥75%。学年实践技能课程由高技能水平兼职教授授课的比例≥20%等。
(三)专业特色
*在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前提下,以学生受益、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积极培育、实践、凝练、提升1-2个高水平、全省一流、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独具个性的专业特色。
(四)教学条件
1.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使用效果显著。*建设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程等优质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新增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重点教材或精品教材。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和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标志性成果: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国家级、省级)等。
量化指标: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校企合作开发使用的校本教材或讲义等优秀教材和最近2年出版的新教材占比80%以上等。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按照先进性要求,及时更新实训设备,提升设备的技术含量,确保实训中心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保持与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相一致,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标志性成果:实训基地(省级),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中心(省级)等。
量化指标:理工科专业生均实训设备总值≧13868元/生,文科专业生均实训设备总值≧8321元/生。理工科专业生均学年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506.65学时/生,文科专业生均学年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405.32学时/生等。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运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遵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依托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推动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质量。
标志性成果: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级)等。
(五)社会服务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或瞄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政策制定、社会实践等产生重要影响,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主动面向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和学历提升;主动面向社区开展服务、共享教育资源,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标志性成果: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点,社区教育示范校,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科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科技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
量化指标:工科专业生均学年为社会、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收入≧282元/生,文科专业生均学年为社会、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收入≧169元/生等。
(六)对外交流与合作
1.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广东自贸区建设,全面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关系。*要与至少1所境外高水平院校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建立姊妹专业关系,合作院校和境外专家深度参与品牌专业建设,探索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研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通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制订,吸引境外学生来校学习,向港澳、东南亚等地区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海外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等。
量化指标:全日制在校生中,去境外交流学生所占比例等。赴境外参加培训的专业专任教师所占比例等。
2.国内合作交流。扩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与共建。*与国内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派学生,实现学生跨区域的培养合作。多次主办全国性教学交流研讨会。
量化指标:全日制在校生中,去其他学校交流学生所占比例等。
三、其他要求
1.各二类品牌专业在制定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时,应在国内和境外各确定一个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标杆专业,通过自我剖析和与国内外标杆专业的比较,确定本专业建设的重点领域。
2.总体目标和分项任务部分的量化指标,除特殊专业外,各二类品牌专业在建设期满后,均必须达到。特殊专业指招生比较困难的艰苦行业、农业等相关专业。特殊专业在建设期满后,相关量化指标应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显著提高。
3.除前面用*标识的任务必须完成外,各二类品牌专业在制定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时,可以根据专业建设实际情况,在给出的任务框架内,自行制定本专业的分项任务。给出的分项任务仅供参考。
4.分项任务列出的标志性成果和量化指标,仅供参考。各二类品牌专业可以另外提出标志性成果和量化指标,但标志性成果须是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经评审产生的项目和颁发的奖励或业内公认的成果。
5.各二类品牌专业在建设期内,应至少取得2项国家级标志性成果、6项省级标志性成果。同一级别同一种标志性成果或同一项目多次立项或奖励的,只计算一次;同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双重立项或奖励的,只计算国家级。政府部门认定或非竞争性评审产生的标志性成果,须在建设期内验收通过,才能计算在内。
附件4
广东省高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供参考)
一、建设背景
本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同类专业建设情况分析。
二、建设基础
本专业在全国和省内的综合实力排名情况;本专业建设的主要经验和突出特色,特别是过去3年的主要成果;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目前特色培育和实践情况(仅二类品牌专业需要提供);支撑本专业现有人才培养的条件(师资队伍、实训实习条件、教学资源等教学条件和教学改革成果)等。
三、建设目标
国内外同类专业建设的标杆,以及本专业与其差距;通过自我剖析和与国内外标杆专业的比较,描述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建设重点领域;本专业具体建设目标;建设期满后,预计产出的标志性成果等。
四、具体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
建设内容,建设举措,进度安排,经费预算,保障措施,预期效益或标志性成果,辐射带动等。
附:1.行业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分析报告
2.标杆专业分析报告
3.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4.特色培育和实践报告(仅二类品牌专业需要提供)